柱子下面的石头叫什么名字 柱子下面的石头叫什么? 柱子下面的石头墩子
柱子下方的石头名称及影响
柱子下方垫的石头被称为柱础,又称柱础石、柱顶石(清代称谓)或磉盘。它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格。
一、功能解析
-
承重抗震
柱础通过扩大柱底接触面积,将屋顶荷载均匀传递至地基,增强建筑稳定性。其石质材料抗压性能优越,且柱脚与柱础间留有活动空间,地震时建筑整体可轻微位移,避免结构损毁。 -
防潮防腐
石质柱础能隔绝地气湿气,防止木柱受潮腐烂,延长建筑寿命。古人通过“础润而雨”现象观察湿度变化,侧面印证其防潮功能。 -
艺术装饰
柱础自汉代起逐渐进步为艺术载体,雕刻纹样涵盖莲瓣、龙凤、瑞兽、花草等,体现不同建筑用途与文化象征(如宗教建筑用莲花,皇家用龙凤)。明清时期,民俗题材(如福禄寿喜)流行,雕工繁复精细。
二、历史与别名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已发现天然卵石柱础。
- 别称:宋代《营造法式》称“柱础”,民间有“磉盘”“石珠”等称谓。清代改称“柱顶石”,强调其承托功能。
- 演变:西周时柱础露出地面,汉代出现兽形、覆盆式造型,唐代流行莲瓣纹,明清则趋向繁复民俗化。
三、典型样式与材质
-
样式
- 基础型:圆形、方形、六棱形等。
- 装饰型:覆盆式、莲瓣式、须弥座式,以及雕有龙凤、云水、故事场景的复合造型。
- 地域差异:北方柱础低矮简约,南方因潮湿多雨,柱础较高且雕饰复杂。
-
材质
以石材为主(如青石、大理石),偶见铜质或木制(罕见,如鹿港三山国王庙遗存)。
四、文化意义
柱础不仅是建筑构件,更承载历史与工艺聪明。例如:
- 佛教传入后,莲瓣纹盛行,象征洁净超脱;
- 皇家建筑用龙凤纹彰显尊贵,民间则融入耕读、渔樵等生活题材。
如今,古柱础作为收藏品,价格随材质、雕工与年代差异可达数十至数千元不等。
若需了解具体建筑案例或工艺细节,可参考洛阳、宁波抱珠楼等地的古建筑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