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的历史 清明节起源朝代揭秘:我国传统扫墓节始于哪个历史时期? 清明节扫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其中一个,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个节日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在春秋战国时期,介子推为晋文公重耳割肉充饥,重耳后来做了国君,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结局介子推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就合并在一起了。现在寒食节在农历中已经不存在,只在清明节前一天或者前两天出现。现在寒食节在农历中只用来确定清明节的日期。清明节在历史进步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交融的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唐代是清明节进步、盛行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清明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插柳等风俗活动开始流行。宋代之后,由于理学的进步,注重家族祭祀扫墓的风俗更加盛行,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的风俗活动更加丰富。清代,清明节的风俗活动更加丰富,除了继承唐宋时期的风俗之外,又增加了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风俗活动。时至今日,清明节在传承进步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清明节期间,大众会进行的祭祀活动,扫墓、献花、焚香、奠酒,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重。也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踏青、插柳、放风筝等,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生活的乐趣。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