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的古文解释 则的古文意思是什么_ 则的古文翻译

则的古文解释 则的古文意思是什么? 则的古文翻译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及意义解析

“则”在文言文中一个高频虚词,主要作为连词和副词使用,兼具少量实词功能。下面内容是其核心用法及例证:


一、作为连词

  • 表承接关系

    • 译为“就”“便”“于是”,连接前后两层动作或事理上的连贯性。
    • 例:
      •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表假设关系

    • 前分句译为“如果”“假使”,后分句译为“那么”“就”,引出假设条件与结局。
    • 例: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表并列关系

    • 连用两个以上“则”,表示对比或并列,可不译或译为“就”。
    • 例: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 表转折关系

    • 译为“却”“可是”,强调前后语义的相反或对立。
    • 例: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二、作为副词

  • 强调判断

    • 译为“是”“就是”,用于加强判断句的肯定语气。
    • 例: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 表时刻或因果

    • 译为“原来已经”“已经”,强调动作的完成或发现。
    • 例:
      •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实词用法(较少见)

  • 名词“准则”“法则”
    • 例:有物有则。(《诗经·大雅·庶民》)
  • 动词“效法”
    • 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

“则”在文言文中功能多样,需结合语境判断其具体含义:

  • 连词侧重逻辑关系(承接、假设、并列、转折);
  • 副词强化判断或时刻关联;
  • 实词多保留古义,需独特记忆。
    掌握其用法需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并注意前后文关联。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