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为何能逍遥法外?
明明被法院限制高消费,为何还有“老赖”能大摇大摆地乘坐高铁一等座、飞机头等舱?2024年9月全国检察体系数字检察模型比赛中,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意外揪出了几名绕过限高令的“老赖”,揭开了这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数据显示,仅江苏宜兴一地,就有502名被限高人员在2018-2024年间使用护照购买高铁票、飞机票8000余次,其中高铁一等座乘坐次数高达800余次。
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宁夏银川、广西柳州、湖南浏阳等地也频频曝出“老赖”违规乘坐高铁、飞机的案例。为何法院的限高令在这些“老赖”面前形同虚设?这背后暴露了哪些制度漏洞?
护照漏洞成“老赖”逃生通道
调查发现,“老赖”们能够绕过限高令的关键在于护照管理存在明显漏洞。现行制度下,法院的限高措施只能绑定被执行人现有的护照信息,而护照与身份证不同,每新办或补办一次就能获得新编号。宜兴市检察院调查显示,有111名被限高人员办过5本以上护照,最多的一人竟办过10本护照!
“身份证被锁,护照仍自在”成为“老赖”们的逃生通道。更严重的是,法院无法及时掌握被执行人新办护照信息,公安机关也不知晓申请护照者是否被限高,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形成了监管盲区。一名检察官坦言:“我们移送了3名违规购票的‘老赖’线索,法院作出拘留决定却找不到人,惩戒成了‘纸面威慑’。”
怎样堵住制度漏洞?
面对这一难题,专家建议从三方面着手:开门见山说,创新护照管理,将护照号与身份证号关联,确保一人一号,防止通过补办护照规避限高;接下来要讲,建立公检法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被限高人员名单实时交互;最终,组建专门打击拒执违法犯罪的联动专班,对高频违规购票者深挖资金来源,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限高这物品也就吓吓老实人”——网络上流传的这类言论反映了难题的严重性。有专家呼吁,除了制度完善,还需压实平台责任,清理“钻空子”教程,同时加强执行信息公开,鼓励公众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合力。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让“老赖”寸步难行,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