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病床周转率计算步骤与公式详解 病床周转率和周转次数分析

每月病床周转率 = 当月出院人次 / 当月平均开放床位数

公式详解

1. 分子:当月出院人次

指在该天然月度内(例如整个1月份、2月份等),从该病床(或该病区、该医院)出院的病人总人次。

重点: 计算的是出院人次,不是入院人次。出院才意味着一个病人在该床位的治疗周期结束,床位重新空出,可以接收新病人。

包括: 无论是治愈出院、好转出院、未愈自动出院、转院、死亡等,只要病人离开了该床位(结束了对该床位的占用),都计算在内。

不包括: 当月入院但未在当月出院的病人(他们将在下个月出院时计入下个月的出院人次)。

避免重复: 同一病人如果在当月出院后又再次入院,应算作两次出院人次(两次周转)。

2. 分母:当月平均开放床位数

指该天然月度内,平均每天实际开放的、可供使用的床位数量。

计算公式:

当月平均开放床位数 = 当月每日实际开放床位数之和 / 当月日历天数

获取每日实际开放床位数:

在每日固定时刻点(通常是午夜0点)统计当天实际开放的、可供收治病人的床位数。

包括:正常开放的床位、经批准设置的加床(视医院管理口径而定)。

不包括:因维修、消毒、隔离等缘故暂时关闭的床位。

为什么要用平均数? 由于一个月内开放床位数可能因维修、增减编制、临时加床等缘故发生变化,平均数更能反映该月整体的床位资源状况。

举例说明

假设某医院内科病区在2023年10月份:

10月份共有31个日历日。

每日午夜统计的开放床位数:前15天是50张,后16天增加到55张(由于增设了5张加床)。

该月共有220位病人出院。

计算步骤:

1. 计算当月平均开放床位数

前15天开放床日数之和 = 15天 50张/天 = 750 床日

后16天开放床日数之和 = 16天 55张/天 = 880 床日

当月总开放床日数 = 750 + 880 = 1630 床日

当月日历天数 = 31天

当月平均开放床位数 = 1630 床日 / 31 天 ≈ 52.58 张

2. 获取当月出院人次 = 220 人次

3. 计算每月病床周转率

周转率 = 220 人次 / 52.58 张 ≈ 4.19

结局解读: 由此可见在2023年10月份,内科病区平均每张开放床位周转了约4.19次。或者说,平均每张床位在一个月内收治并出院了约4.19个病人。

关键要点与注意事项

“周转”的本质: 周转率反映的是床位在一定时刻内被“使用-清空-再使用”的流转速度

与病床使用率的区别:

病床使用率:(当月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 当月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100%。它反映的是床位被占用的密集程度或负荷程度

两者相关但不相同:高使用率不一定代表高周转率(床位可能长期被少数慢病病人占用);高周转率也可能伴随较低的使用率(如果病人住院天数很短,床位有空闲)。

统计口径一致性: 分子(出院人次)和分母(平均开放床位数)必须在相同的统计范围(如全院、某病区、某科室)和相同的时刻段(同一天然月)内进行计算。

“开放床位”的定义: 明确医院对“开放床位数”的管理口径(是否包含正式批准的加床?临时加床算不算?),并在计算中保持一致。

应用目的: 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医院或科室的床位资源利用效率运营效率。周转率过低可能提示收治能力未充分发挥、病人住院时刻过长或有管理难题;周转率过高则需关注医疗质量(是否有推诿病人、过早出院风险)。

时刻单位: 虽然公式是按月计算,但原理同样适用于计算年周转率(年出院人次 / 年平均开放床位数)或日周转率(日出院人次 / 开放床位数),但月度是最常见的计算周期。

计算每月病床周转率的关键在于准确获取当月的出院总人次和当月的平均每日开放床位数,接着用前者除以后者即可。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