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望的是什么 春望望有什么含义? 春望中的望是什么意思啊
杜甫《春望’里面的“望”字,既是全诗诗眼,也是领会诗人情感的核心意象。这一“望”字承载着多重内涵,具体可从下面内容五层含义展开分析:
一、现实之望:山河破碎的惨景
诗人以登高远眺的视角,目之所及皆是沦陷后的长安城破败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里的“望”是直观的视觉冲击——都城残破、草木疯长、人烟稀少,原本繁华的春日都城因战乱沦为荒芜之地。司马光评此景“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凸显出物是人非的沉痛现实。
二、情感之望:家国离散的忧思
-
对家人的牵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阻隔音信,诗人渴望收到家人的平安消息。这种“望”是内心对亲情的深切期盼,甚至将家书的价格等同于“万金”,以夸张手法凸显乱世中亲情的珍贵。 -
对民族的守望
诗人虽身陷沦陷区,仍心系朝廷与*:“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这种“望”既是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也是对安宁的殷切呼唤,体现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士大夫情怀。
三、艺术之望:以景写情的反差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借“花鸟”这一乐景反衬哀情。春日花开鸟鸣本应令人愉悦,但诗人因感伤时局、痛恨离别,反而触景生情、潸然泪下。这种“望”是情感与景物的强烈反差,深化了悲怆的感染力,正如周振甫所言:“以乐景写哀情,将亡国之悲、离恨之痛表达到了极点”。
四、象征之望:未老先衰的自我写照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以“搔头”的动作细节和“白发稀疏”的外貌描写,刻画出忧思深重的自我形象。此时的杜甫年仅45岁,却因忧国伤时而未老先衰。这一“望”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哀叹,更是对时代苦难的具象化呈现。
五、灵魂之望:家国情怀的升华
全诗通过“望”的层层递进,最终升华为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与责任。诗人以个体之痛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创伤,正如别林斯基所评价:“他的痛苦和快乐的根深深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这种“望”超越了个人情感,成为士人坚守家国理想的象征,寄托着对安宁与复兴的终极守望。
《春望》之“望”,既是视觉上的“望见”,更是灵魂上的“守望”。它串联起国破之痛、思亲之忧、中兴之盼与自我之伤,最终凝聚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和“忧国忧民”的灵魂内核。这种多层次的“望”,使诗作成为盛唐转衰之际的时代缩影,具有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