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克隆奥运冠军带货成灰色产业链
奥运冠军的声音突然在网上推销农产品?这不是真人代言,而是AI克隆技术滥用带来的新乱象。随着语音大模型技术的成熟,仅需十几秒就能”克隆”任何人的声音,这让AI克隆奥运冠军带货成为部分自媒体博主的”流量密码”。全红婵、孙颖莎、王楚钦等奥运冠军的声音被仿冒后,纷纷出现在土鸡蛋等农产品的带货视频中,大量粉丝误以为真,纷纷下单购买。
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为何AI克隆技术会如此轻易地被滥用?我们不禁要问:技术便利与法律保护之间,到底该怎样平衡?
名人声音被克隆背后的侵权乱象
AI克隆奥运冠军带货只是冰山一角。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技术滥用已经形成了一个灰色产业链。除了奥运冠军,知名演员靳东的声音也被大量仿冒,用于24小时不间断的语音直播。网络安全专家指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诱骗粉丝打赏获利,还能快速打造高粉丝量账号,为后续牟利铺路。
更令人担忧的是,AI克隆技术盯上的不只是名人。配音演员武扬和浩洋的经历告诉我们,普通从业者同样面临被侵权的风险。他们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克隆后用于商业宣传,而维权经过却异常艰难,甚至陷入了”自证循环”的困境。”怎么能证明这个声音是无论兄弟们呢?”这样的质问让受害者哭笑不得。
法律怎样为AI克隆技术划红线?
面对AI克隆奥运冠军带货等乱象,我国法律已经有所准备。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首次以立法形式将保护”声音”写入其中。法律专家指出,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声音构成侵权,即使是通过AI技术合成的也不例外。
但法律落地仍需技术支持。目前,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声音克隆”教程和软件随处可见,任何人都能轻松获取这些工具。网络安全专家警告,如果这种技术被诈骗分子利用,与AI换脸结合生成”数字人”,危害将更加严重。
技术与监管双管齐下治理乱象
治理AI克隆奥运冠军带货等乱象需要多方合力。专家建议,平台应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建立对AI声音的审核和举报机制。民族层面,《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即将实施,要求对生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也已展开。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怎样使用。AI克隆技术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法律和监管的约束。只有技术进步与法律保护同步推进,才能避免更多奥运冠军和普通人成为技术滥用的受害者。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技术造福人类而非伤害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