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快乐是什么?是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是邻里间的暖心相助,更是参与基层治理的满满成就感。今年来,崆峒区西郊街道二天门社区紧扣“四全四美”完整型社区建设目标定位,以楼栋精细治理和家门口零距离服务为突破口,深挖“家文化”,全力打造“熟人社区”,推动党建在社区发力,快乐在居民家门口升级。
从“能人发掘”到“共治共享”
“以前觉得自己退休了没啥用,现在帮着社区处理些邻里小事,感觉还能发挥点余热,挺有成就感的。”退休教师赵叔叔说。
为激活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社区创新推行“组织动员+民主推荐+个人自荐”三位一体的选拔模式,持续深入辖区群众身边,充分挖掘调解达人、文艺骨干等社区能人,构建分层分类的能人梯队,组建“帮到家”志愿服务队、“红袖标”治安巡逻队、“百姓智囊团”调解队、“红色导师”志愿讲师团、“爱满小巷”文体队、“小巷工匠”服务队等9支志愿服务队,发动党员和志愿者,为困难居民、弱势群体、独特人群提供人文关怀、心理慰藉、情感陪护等服务,实现群众需求“清单”在哪里,文明操作“派单”就延伸到哪里。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环境卫生清理活动120余次,帮扶救困60人次,代办养老保险等业务800余人,有效推动社区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华丽转变。
从“业余爱慕”到“专业共创”
“以前想吼两嗓子只能在家里,扰民不说还不过瘾。现在社区给咱们搭了台子,找好了唱戏搭档,周周都能练,终于有地方‘亮嗓子’了!”合唱团的张大爷边排练边说。
为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居民群众沟通交流。社区主动对接辖区闲散文艺社团,结合各自领域专长,先后培育出“高兴一家人”“天天合唱团”“秦腔自乐班”等文艺社团9支。
结合节日节点,通过歌舞、快板、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一路生花巾帼绽放”“邻里‘粽’相遇端午共安康”形式多样、内容精妙的文艺演出活动3场次,竭力营造共居、共乐、共享的良好气氛。同时,依托社区“邻·听好声音”宣讲品牌,结合时令季节特点,围绕移风易俗、惠民政策、养生聪明、防范电信诈骗等居民普遍关注的话题,精心准备宣讲内容,通过分众化、对象化等方式,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对学说政策和生活常识进行细致解读,确保群众“听得懂,用得上”。年内邀请“百姓宣讲团”、辖区公益律师开展“职业病防治”“反家暴”等主题宣讲10场次覆盖群众300余人。
从“热心邻里”到“自治善治”
“多亏了社区的耐心调解,把话说开了,道理讲透了,我们和物业都退了一步,现在路过物业站也不尴尬了”,居民李先生在调解成功后感慨道。
坚持和进步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前移服务关口,进一步健全“发现—上报—处置—反馈”矛盾纠纷排查闭环机制,聚焦辖区内婚恋纠纷、物业矛盾、债务纠纷等难题,通过“楼栋走访找准难题症结”,让“活地图”网格员、“法律通”明白人、“和事佬”人民调解员在“听、辨、劝、让”中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潜移默化中涵养“和气”新风。
今年以来,依托“家园议事厅”“老街坊议事室”等载体,社区化解供暖用水、物业纠纷、婚恋纠纷258起,受理办结“平凉快办·平安键”平台群众反映诉求25件。同时,深耕“家人治家”治理模式,8名深受群众信赖的老党员、老教师凭借其“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担任业委会成员,依托“家庭议事会”平台,居民代表围坐一堂,在家长里短间敲定了健身器材选址、绿化带改造、天然气管网接通等一系列民生事项5件,妥善处置污水管网、化粪池满溢难题2件,推动形成“大家事大家议、大家管”的良好气氛。
来源:崆峒区融媒体中心